
郯子。约公元前十一世纪,周武王封建少昊后裔的一支炎族于郯城,其名为“炎”字旁加“邑”,封另一支少昊后裔于莒。均为“子”爵。少昊,其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,称炎国。属人方。炎,古音亦读谈,春秋前后,国名多加“邑”字,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。
郯子为春秋时期郯国国君(生卒年不祥),嬴姓(一说已姓),子爵,学识渊博,且以仁孝之德流芳后世。郯子讲道德、施仁义,使郯地文化发达,民风淳厚,一些典章制度得以保持下来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鲁昭公十七年(公元前525年),郯子第二次朝鲁时,昭公盛宴款待。席间,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炙官之事,郯子数典述祖,侃侃而谈少昊确定的“鸟官制度”。当时年方27岁的孔子在鲁国做小官,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,“见于郯子面学之”(前去拜见郯子求教)。韩愈《师说》中的“圣人无常师,孔子师郯子”的名句即出于此。曲阜孔庙内《圣述图》内有一幅插图《学于郯子》,讲的是“孔子师郯子”的故事。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《二十四孝》中,郯子“鹿乳奉亲”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。郯子死后,后人建郯子庙、郯子墓、问官祠聊以凭吊。据有关资料载,当时郯子庙中塑有“三圣”“四贤”像,其中“三圣”像为孔子、老子、郯子。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。郯子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礼拜,不少人前来浏览瞻仰,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。在郯子庙大殿前精石柱上,镌刻着这样一副楹联:“居郯子故塘纵千载犹沾帝德,近圣人倾盖虽万年如座春风”。